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处室文件
西建大教〔2021〕15号
关于印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专项
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的通知
各学院及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健全我校自我评估制度,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学校按照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相关要求,结合近年来我校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对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专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精心组织,严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关,促进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附件:本科教学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教务处
2021年6月21日
附件:本科教学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方案 内容 (90) |
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课程体系,推进三全育人。具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明确、公开、可衡量,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
20 |
|
|
|
|
|
2.毕业总学分符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要求,学制和学位设置明确,对学生毕业和授位条件有明确要求。 |
10 |
|
|
|
|
|
3.课程体系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评估认证标准要求,适应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合理明确。各课程开设顺序科学合理,包含该专业核心知识领域。 |
25 |
|
|
|
|
|
4.课程丰富,课时精简,各门课程内容衔接紧密,无简单重复,突出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教育。 |
15 |
|
|
|
|
|
5.各学期、各模块间的学时、学分设置合理得当,夏季短学期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安排合理。 |
10 |
|
|
|
|
|
6.格式符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要求,附表内容准确、格式规范。 |
10 |
|
|
|
|
|
修订 程序 (10) |
7.培养方案由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牵头修订,邀请行业专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论证审核,学院成立专门工作组织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审定。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二)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修订 内容 (90) |
1.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体现“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教学目标明确,表述全面,文字规范,有效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
20 |
|
|
|
|
|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注重整合与优化,体现近年教学改革、学科发展、行业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及学校办学的新特色;与课内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实践教学环节丰富。 |
20 |
|
|
|
|
|
3.章节顺序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培养的形成规律,重点难点突出;特别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其线上教学资源丰富,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衔接合理。 |
15 |
|
|
|
|
|
4.将德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贯穿课程始终,课程思政融入点明确,与教学内容衔接合理自然。 |
10 |
|
|
|
|
|
5.所选用教材及参考书为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或特色自编教材。 |
10 |
|
|
|
|
|
6.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过程评价与期末考核有效融合,评价指标多元,成绩比例分配合理,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比例为40%-60%。 |
15 |
|
|
|
|
|
修订 程序(10) |
7.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由开课单位指定课程负责人牵头修订,严格对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精简教学内容,文字严谨,格式规范,各单位成立专门工作组织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审定。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65) |
学生评价 |
1.学生评教整体结果好,教师教学水平高。 |
22 |
|
|
|
|
|
督导评价 |
2.校级督导交叉听课评价结果好。院级督导听课覆盖面广。 |
20 |
|
|
|
|
|
学院评价 |
3.学院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并按时提交结果。 |
18 |
|
|
|
|
|
领导干部评价 |
4.领导干部听课评价较好,未发现违规情况。 |
5 |
|
|
|
|
|
课堂教学工作组织与管理 (35) |
教学法活动 开展情况 |
5.各基层教学组织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
10 |
|
|
|
|
|
同行听课交流情况 |
6.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听课能覆盖本部门所有理论课教师;同行交叉听课频次高,覆盖面广,相互评价客观合理。 |
10 |
|
|
|
|
|
教学检查组织情况 |
7.学院领导人均听课次数高,积极参与其他教学检查工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5 |
|
|
|
|
|
学生评教及优秀主讲教师投票参与率 |
8.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和投票,参与率为99%以上。 |
5 |
|
|
|
|
|
质量保障队伍 |
9.建立有学院长期固定的本科教学质量督导组,并在教务处备案。 |
5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学 规范(30) |
教学 目标 |
1.实习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明确,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 |
5 |
|
|
|
|
|
教学 文件 |
2.实习教学大纲、指导书齐全,编写规范、内容完整,要求明确。 |
5 |
|
|
|
|
|
教学资料归档 |
3.实习报告、各项实习教学资料齐全规范并且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
5 |
|
|
|
|
|
教师配备情况 |
4.指导教师人数配备符合要求,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习工作组织能力。 |
5 |
|
|
|
|
|
组织 管理 |
5.按实习计划的内容、时间进行实习,无随意变更现象。 |
5 |
|
|
|
|
|
6.建立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有效保障实习教学质量。 |
5 |
|
|
|
|
|
实习 基地 (20) |
数量与使用 |
7.每个专业至少有2~3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且有效利用。 |
10 |
|
|
|
|
|
满足教学要求 |
8.实习基地的设施与条件较为完善,能满足实习教学要求。 |
10 |
|
|
|
|
|
教学 方式与 效果 (30) |
教学内容与方式 |
9.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支持教学目标达成,内容完整、详细、清晰。 |
10 |
|
|
|
|
|
10.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实习教学,关注学生实习效果,积极开展实习教学研究,不断反思并改进教学效果。 |
10 |
|
|
|
|
|
实习 报告 |
11.实习报告符合实习大纲要求,报告用纸统一,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正确采用国家规定单位与符号,图表绘制符合规范。 |
10 |
|
|
|
|
|
成绩 评定(20) |
考核 标准 |
12.有多元实习考核标准,统筹考核实习效果及质量,且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
10 |
|
|
|
|
|
评阅 情况 |
13.认真且按时批阅实习报告,给出恰当的评语和评分。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学 规范(30) |
教学 目标 |
1.实验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明确,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 |
5 |
|
|
|
|
|
教学 文件 |
2.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或实验教材)齐全,编写规范,内容完整,要求明确。 |
5 |
|
|
|
|
|
教学资料归档 |
3.实验报告(含开放性实验报告)、作品、各项实验教学资料齐全规范并且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
5 |
|
|
|
|
|
教师配备情况 |
4.实验教学人员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每次实验每名实验教师所指导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5人。 |
5 |
|
|
|
|
|
组织 管理 |
5.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全面,检查考核措施明确;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措施,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
5 |
|
|
|
|
|
实验 项目 |
6.实验项目设置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高于50%;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90%。 |
5 |
|
|
|
|
|
实验教学过程 (30) |
实验 准备 |
7.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等准备完备,处于可用状态,实验指导教师备有实验教案,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
5 |
|
|
|
|
|
实验课堂教学 |
8.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等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实验过程能巡回指导并解答疑难问题。 |
5 |
|
|
|
|
|
9.实验指导教师能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利用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
5 |
|
|
|
|
|
10.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独立操作,如实做好原始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 |
5 |
|
|
|
|
|
11.基础实验1人1组,专业基础实验2人1组,专业实验4人1组,大型仪器实验不超过8人1组。 |
5 |
|
|
|
|
|
实验课堂纪律 |
12.教师按规定学时数上课,上课期间不从事与指导实验无关的事情;教师按时开出实验课,无提前下课现象;学生按时上实验课,无迟到早退现象。 |
5 |
|
|
|
|
|
教学 效果 (20) |
实验 报告 |
13.实验报告(含开放性实验报告)用纸统一,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正确采用国家规定的单位与符号,图表绘制符合规范。 |
10 |
|
|
|
|
|
14.实验方案合理,原理、算法等清晰准确;作品设计合理、制作工艺规范。 |
10 |
|
|
|
|
|
成绩 评定 (20) |
考核 标准 |
15.有多元实验考核标准,统筹考核实验效果及质量,且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
10 |
|
|
|
|
|
评阅 情况 |
16.认真且按时批阅实验报告,给出恰当的评语和评分。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六)本科课程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学 规范(30) |
教学 目标 |
1.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明确,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 |
5 |
|
|
|
|
|
教学 文件 |
2.教学大纲、指导书、任务书齐全,编写规范,内容完整、要求明确。 |
5 |
|
|
|
|
|
3.指导书和任务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完整明确地阐述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逻辑清晰,内容正确,时间安排合理,可执行。 |
5 |
|
|
|
|
|
教学资 料归档 |
4.课程设计(论文)成果、各项教学资料齐全规范并且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
5 |
|
|
|
|
|
教师配 备情况 |
5.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所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 |
5 |
|
|
|
|
|
组织 管理 |
6.课程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合理、全面,检查考核措施明确。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
5 |
|
|
|
|
|
选题 情况 (20) |
与培养目标符合程度 |
9.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覆盖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 |
10 |
|
|
|
|
|
题目难度与工作量 |
10.难度适中,工作量适当,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
10 |
|
|
|
|
|
教学 效果 (30) |
课程设计(论文)或作品 |
11.学生能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独立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论文)任务。 |
10 |
|
|
|
|
|
12.设计说明书(论文)用纸统一,格式规范,书写工整,语句通顺,符合撰写规范的规定,图纸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整洁美观。 |
10 |
|
|
|
|
|
13.成果实现方案合理,作品设计合理、制作工艺规范。 |
10 |
|
|
|
|
|
成绩 评定 (20) |
考核 标准 |
14.有多元考核标准,且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
10 |
|
|
|
|
|
评阅 情况 |
15.按时批阅设计说明书(论文),认真履行答辩(质疑)程序,成绩评定严格、规范,客观真实地反映设计(论文)质量。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学 规范(20) |
机构 保障 |
1.成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精心部署各环节工作。 |
5 |
|
|
|
|
|
组织 管理 |
2.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全面,检查考核措施明确,能够很好地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
5 |
|
|
|
|
|
教师 配备 |
3.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卓越计划”专业有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8人。 |
5 |
|
|
|
|
|
资料 规档 |
4.毕业设计(论文)各项教学资料文档齐全规范且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
5 |
|
|
|
|
|
选题 情况 (20) |
选题 意义 |
5.选题能密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
5 |
|
|
|
|
|
题目难度与工作量 |
6.题目难度、工作量适当,学生能按时完成。 |
5 |
|
|
|
|
|
题目 更新 |
7.相同题目3年内未重复使用,题目能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 |
5 |
|
|
|
|
|
任务书 制定 |
8.毕业设计(论文)需完成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可执行。 |
5 |
|
|
|
|
|
设计(论文) 质量 (40) |
文献查阅和利用 |
9.能独立检索、分析、归纳中外文献资料,并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
10 |
|
|
|
|
|
写作、制图水平 |
10.设计说明书(论文)用纸统一,格式规范,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语句通顺,文献标引规范,符合撰写规范的规定;图纸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整洁美观。 |
10 |
|
|
|
|
|
设计、研究、创作成果 |
11.设计方案合理可行,设计成果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述,逻辑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可靠,结果正确,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设计作品构思巧妙、创意独特、设计合理、制作工艺规范、造型精致美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10 |
|
|
|
|
|
学术 规范 |
12.论文中参考或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或学术观点时,须在引用处注出参考文献序号,未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现象。 |
10 |
|
|
|
|
|
成绩 评定 (20) |
总体 成绩 |
13.专业优秀率≤20%,优良率≤60%。 |
5 |
|
|
|
|
|
评分 标准 |
14.有评分标准,且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
5 |
|
|
|
|
|
答辩 情况 |
15.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组成符合规定,答辩程序规范。 |
5 |
|
|
|
|
|
评阅 情况 |
16.指导教师、评阅人评语及成绩评定客观、公正、恰当,书写整洁规范。 |
5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八)课程考核与管理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命题质量 (25) |
题型设置 |
1.考试内容符合课程大纲要求,题目难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主、客观题型比例适宜,题型多样,编排合理。近三年考核试题或A、B卷试题内容相同题目选用的重复率不超过30%。 |
10 |
|
|
|
|
|
评分标准 |
2.客观题答案明确具体,主观题答题评分要点明确,评分标准正确无误。 |
10 |
|
|
|
|
|
试卷编制 |
3.题型编排合理,答题说明清楚,有利于学生做答;图表符号清晰,卷面格式规范。 |
5 |
|
|
|
|
|
成绩评定 (30) |
批阅规范 |
4.试卷按照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按照命题时确定的方式评卷,用红笔阅卷、记分规范,无随意更改分数现象;扣分、统分正确无误。 |
15 |
|
|
|
|
|
过程考核成绩评定 |
5.过程考核成绩依据充分、评分公平合理。 |
15 |
|
|
|
|
|
试卷分析 (30) |
成绩分析 |
6.能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答题情况,从教、学、考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 |
15 |
|
|
|
|
|
整改措施 |
7.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出具体建议。对于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差异过大的课程,或期末考核成绩不及格率较高的课程,认真剖析原因,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
15 |
|
|
|
|
|
教学管理 (15) |
命题审批 |
8.认真履行命题审批手续,无走过场现象发生。 |
5 |
|
|
|
|
|
资料归档 |
9.按规定将试卷等课程考核相关资料进行归档,归档资料齐全。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九)学业指导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附 加 分 |
指标得分 |
A 1 |
B 0.7 |
C 0.5 |
制度体系 (10) |
1.学院制定了学业指导方案或导师制体系,并按该制度执行。 |
10 |
|
|
|
/
|
|
工作档案 (10) |
2.学业指导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等资料齐全、规范。 |
10 |
|
|
|
|
指导情况 (30) |
3.学习过程指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4.学风考风指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5.专业教育指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6.升学就业指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7.双创科研指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8.精准督导活动2次以上。 |
5 |
|
|
|
|
特色案例 (20) |
9.指导活动形式新颖,有典型案例,形成总结性、示范性宣传文档。 |
20 |
|
|
|
|
选课情况 (10) |
10.学生错选漏选课程比例从低到高排名前3名。排名进步按进步位次增加附加分。 |
10 |
|
|
|
|
|
考核成绩 (20) |
11.基础课程如英语、高数、大物等首次考试不及格率(不包括重修)从低到高排名前3名。排名进步按进步位次增加附加分。 |
10 |
|
|
|
|
|
12.基础课程如英语、高数、大物等重修通过率从高到低排名前3名。排名进步按进步位次增加附加分。 |
1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学设计(15) |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设计 |
1.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符合课程特点,能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优势。 |
15 |
|
|
|
|
|
线上资源(10) |
课程平台网站教学资源建设 |
2.课程资源丰富,质量高、适用性强,满足教学使用,能够很好体现新时代价值观。 |
10 |
|
|
|
|
|
线上教学(10) |
开展频率或次数 |
3.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每周不少于1次。 |
10 |
|
|
|
|
|
线下教学(20) |
课堂互动讨论 |
4.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性、项目式学习,讨论互动学时>总学时40%。 |
20 |
|
|
|
|
|
过程考核(25) |
考核方式 |
5.考核方式多元,能够采用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非标准化、综合性评价方式。 |
10 |
|
|
|
|
|
评价体系 |
6.评价严格,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作业和测试评价与参与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占比合适。 |
15 |
|
|
|
|
|
教学效果(20) |
学生学习获得感及满意度 |
7.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
20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十一)双语、全英教学课程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 |
评估内容及标准 |
分值 |
评估等级及权重 |
指标得分 |
A 1 |
B 0.8 |
C 0.6 |
D 0.4 |
教材选用及课程教学资料的准备 (25) |
1.采用高质量外文版教材。既可采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影印版教材,也可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教师自编英文或双语教材讲义,双语课程可适当配套相应的中文教材,教材难易程度适中,符合课程目标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有关要求。 |
15 |
|
|
|
|
|
2.双语、全英教学课程应有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有完备的英文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英教学课程的课堂讨论、作业作答、实践报告、课程考核等均要求使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适量布置外文作业、用外文命题考试,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
10 |
|
|
|
|
|
课堂教学 (50) |
3.主讲教师精神饱满,遵时守纪,为人师表,仪态端庄;备课充分认真,教学态度好,具有较深厚的外语语言功底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流畅、标准地运用外语进行课堂授课和交流。 |
5 |
|
|
|
|
|
4.双语课外文授课课时达总课时的50%及以上,全英文课程应全程使用英文授课。 |
10 |
|
|
|
|
|
5.课堂教学外文课件(PPT)内容充实,概念准确,知识点设置合理,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紧扣教学目标,注重联系实际或学科发展。 |
15 |
|
|
|
|
|
6.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布置外文作业等培养学生的外文思维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
10 |
|
|
|
|
|
7.师生互动好,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抬头率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性高。 |
10 |
|
|
|
|
|
教学效果 (25) |
8.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
5 |
|
|
|
|
|
9.在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用外语回答提问、课堂交流、完成随堂作业测验等,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
15 |
|
|
|
|
|
10.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思想文化素质。 |
5 |
|
|
|
|
|
总 计 |
100 |
指标实际 得分合计Σ: |
注:以上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将视高等教育新要求和我校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