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所属单位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奖项级别
|
1
|
教 务 处
|
工科高校“四维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黄廷林、肖国庆、尹洪峰、赵会朋、申 健、叶 飞、钟炜辉、韩 芸、张 宇、肖 楠
|
特等奖
|
2
|
建筑学院
|
融贯中国城乡规划根脉传承的本科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
|
王树声、雷振东、尤 涛、李小龙、颜 培、田达睿、严少飞、高 元、朱 玲、徐玉倩
|
3
|
材料学院
|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提升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肖国庆、段 锋、宋学锋、李 辉、马爱琼、杨 源、张 颖、任 耘、徐品晶、史 琛
|
4
|
土木学院
|
需求导向、科教融合,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牛荻涛、朱丽华、史庆轩、任 瑞、张维华、王军保、黄 莺、陈智婷、刘 登、屈鹏飞
|
5
|
土木学院
|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土木工程专业多维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苏三庆、史庆轩、钟炜辉、门进杰、张成中、任建国、苏明周、庞云龙、屈鹏飞、王晓威
|
6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专业省级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刘晓君、王成军、郭振宇、朱记伟、史玉芳、杜 强、刘天利、高志坚、王碧剑、宁文泽
|
7
|
艺术学院
|
创新实践为引领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蔺宝钢、吕小辉、王小宁、赵 锋、姜 涛、汤雅莉、岳士俊
|
一等奖
|
8
|
建科学院
|
行业需求引领,创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安桂、樊越胜、郑庆红、王登甲、尹海国、孟令嫒
|
9
|
理 学 院
|
内涵筑基 应用筑能 思政筑观 融创筑新工科数学的重塑与实践
|
苏变萍、陈清江、宫春梅、陈东立、魏宗田、田 丹、穆春娟
|
10
|
土木学院
|
面向未来,筑牢基础,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创新型本科钢结构复合人才
|
郝际平、杨俊芬、田黎敏、钟炜辉、李 峰、苏明周、陈向荣
|
11
|
建科学院
|
向西再启程,高原边疆零碳宜居建设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艳峰、王登甲、王莹莹、陈景衡、靳亦冰、刘 衍、罗 西
|
12
|
环境学院
|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环境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韩 芸、杨永哲、杨生炯、彭党聪、张海涵、袁林江、于莉芳
|
13
|
管理学院
|
“主动面向、科教融合、双轮驱动”——工程管理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引领的探索实践
|
兰 峰、刘晓君、高志坚、刘天利、宁文泽、李玲燕、宋金昭
|
14
|
建筑学院
|
多线共生,融创特色——新时代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叶 飞、张 倩、陈 敬、何文芳、庞 佳、党雨田、来嘉隆
|
15
|
土木学院
|
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土木工程“一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苏明周、李彬彬、钟炜辉、王 燕、于云龙、马 磊
|
16
|
文 学 院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英语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杨延龙、师 琳、孙家广、达 芸、樊 瑛、张 沛、薛贝贝
|
17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赛融合、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三维一体的双创赛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与实践
|
周郴保、何廷树、张爱辉、郑成华、张 静、段燕华、王亮亮
|
18
|
体育学院
|
“精神引领,多维融合,育人为本”——高校深化体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
由文华、衡 阳、张 洁、尉庆国、于南得、邱 宁
|
19
|
艺术学院
|
多维度融合、全过程贯通的设计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王葆华、张鸽娟、张 斌、黄 缨、蔺宝钢、王 琼、赵 锋
|
20
|
土木学院
|
面向行业需求,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竞争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王秋平、张成中、李 锐、张 琦、陈大鹏、杨秋侠、耿 娟
|
21
|
学 生 处
|
以“三全育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 凯、申 健、张 文、陈 红、张振龙
|
二等奖
|
2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堂-网络-书院-基地“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李仙娥、张宏程、王 萍、张志昌、李娟娟
|
23
|
建筑学院
|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构建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体系
|
刘 晖、董芦笛、杨建辉、武 毅、樊亚妮
|
24
|
环境学院
|
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全链条提升环境工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王 磊、王旭东、吕永涛、孟晓荣、杨永哲
|
25
|
理 学 院
|
创建基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和课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
邵珠山、王旭东、刘 超、刘 勇、鲁 萍
|
26
|
安德学院
|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安德学院新工科建设为例
|
熊仲明、赵 蕾、门进杰、闫秀英、高志坚
|
27
|
建筑学院
|
从兴趣到志趣——以建筑“空间类型”为核心的“团队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毛真、吴 瑞、李少翀、叶静婕、叶 飞
|
28
|
环境学院
|
“理工互促、重视创新”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理科专业建设与实践
|
吴蔓莉、王晓昌、张崇淼、石 辉、杜红霞
|
29
|
化工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周元臻、付义乐、董社英、王 耀、陈双莉
|
30
|
材料学院
|
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
马爱琼、任 耘、高云琴、肖国庆、任金翠
|
31
|
国际学院
|
讲好中国故事、培养知华人才——基于IEO模型的来华留学国情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
吴 宇、张 莉、张 敏、袁 媛、李珂胤
|
32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基于“慧鱼”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
聂阳文、郭瑞峰、史丽晨、闫 浩、胡 星
|
33
|
建筑学院
|
立足地域特征与时代需求的“公园设计”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吕 琳、杨建辉、沈葆菊、菅文娜、孙天正
|
34
|
冶金学院
|
面向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王庆娟、王 文、罗 雷、杨 蕾、刘莹莹
|
35
|
资源学院
|
地方高水平大学新建本科院系“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卜显忠、郭进平、王 森
|
36
|
公管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及系列教材建设
|
赵尔奎、金青梅、宋 琪、朱 瑾
|
37
|
环境学院
|
环境类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改革与实践
|
陈兴都、刘永军、陈胜男、苏含笑、杨成建
|
38
|
机电学院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策略——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例
|
滕维淑、史丽晨、寇雪芹、徐英鸽、王晓燕
|
39
|
文 学 院
|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
韩 蕊、冯 阳
|
40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互联网+”背景下电工电子实验“线上+虚拟仿真+线下”混合实践教学
|
杨 婷、彭莉峻、郭瑞峰、杨 蕊、郭海燕
|
41
|
建筑学院
|
基于“视觉思维”的建筑美术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薛星慧、任 华、张永刚、阙阿静、孙林霞
|
42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虚实结合的开放式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实践
|
杨 蕊、杨 婷、彭莉峻、郭瑞峰、郭海燕
|
43
|
建筑学院
|
多元模式的城乡认知教学探索与实践
|
白 宁、杨 蕊、尤 涛、高 元、田达睿
|
44
|
公管学院
|
以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 钒、孙林霞、袁 丹、王益君、苏 婕
|
45
|
化工学院
|
创新模式下大学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
陈双莉、付义乐、钟吕玲、王康康、陈利君
|
46
|
建筑学院
|
从生活走向空间——“模块递进式”的建筑学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
|
杨 乐、吴 瑞、王 璐、王文韬、吴冠宇
|
47
|
信控学院
|
新时代省属高校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与实践
|
顾 欣、张 颉、赵 莎、张雨明、杨晓寒
|
48
|
体育学院
|
服务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运动竞赛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
崔秀云、郑雪玲、何 立、于南得、葛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