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汇总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1 | 融贯中国城乡规划根脉传承的本科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 | 王树声、雷振东、尤 涛 李小龙、颜 培、田达睿 严少飞、高 元、朱 玲 徐玉倩 |
建筑学院 |
2 | 多线共生、融创特色——新时代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叶 飞、张 倩、陈 敬 何文芳、庞 佳、党雨田 来嘉隆、陈 静、吴 瑞 吴 迪 |
建筑学院 |
3 |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构建风景园林实践教学 | 刘 晖、董芦笛、杨建辉 武 毅、樊亚妮、李莉华 高必征、何磊磊 |
建筑学院 |
4 | 立德树人、传续文化、守望遗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遗产测绘与田野勘察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林 源、岳岩敏、喻梦哲 王玉兰、陈 琳、王墨泽 王 东、马纯立 |
建筑学院 |
5 | 多元模式的城乡认知教学探索与实践 | 白 宁、杨 蕊、尤 涛 高 元、田达睿 |
建筑学院 |
6 | 从兴趣到志趣——以建筑“空间类型”为核心的“团队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毛真、吴 瑞、李少翀 叶静婕、叶 飞、张 倩 |
建筑学院 |
7 | 立足地域特征与时代需求的“公园设计”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吕 琳、杨建辉、沈葆菊 菅文娜、孙天正、徐冰洁 刘 晖 |
建筑学院 |
8 | 从生活走向空间——“模块递进式”的建筑学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 | 杨 乐、吴 瑞、王 璐 王文韬、吴冠宇、田 虎 刘 超 |
建筑学院 |
9 | 基于“视觉思维”的建筑美术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薛星慧、任 华、张永刚 阙阿静、孙林霞 |
建筑学院 |
10 | 《近现代建筑修缮保护与改造》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 | 王墨泽、王玉兰、林 源 | 建筑学院 |
11 | 从无到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 张永刚、岳岩敏、喻梦哲 陈 聪 |
建筑学院 |
12 | 德育贯通、科教协同、产创融合、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苏三庆、史庆轩、钟炜辉 门进杰、张成中、任建国 苏明周、庞云龙、屈鹏飞 王晓威 |
土木工程学院 |
13 | 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土木工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牛荻涛、朱丽华、史庆轩 任 瑞、张维华、黄 莺 刘 登、陈智婷、屈鹏飞 |
土木工程学院 |
14 | 面向行业需求、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竞争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王秋平、张成中、李 锐 张 琦、陈大鹏、杨秋侠 耿 娟 |
土木工程学院 |
15 | 特色引领,服务“一流专业”建设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苏明周、李彬彬、钟炜辉 王 燕、于云龙、马 磊 |
土木工程学院 |
16 | 面向未来、筑牢基础、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创新型本科钢结构复合人才 | 郝际平、杨俊芬、田黎敏 钟炜辉、李 峰、苏明周 陈向荣、于金光、郑 江 |
土木工程学院 |
17 | 以赛促教 交通运输科技类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与竞赛组织探索与实践 | 李聪颖、李 微、李晓伟 陈 君、李 婷、李伴伴 左精力 |
土木工程学院 |
18 | 新工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工程结构抗震》的建设和应用 | 丁怡洁、马乐为、王社良 李方圆、赵歆冬 |
土木工程学院 |
19 | 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全链条提升环境工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王 磊、王旭东、吕永涛 孟晓荣、杨永哲、韩 芸 苗 瑞、黄丹曦、王 琎 宫飞祥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0 |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环境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韩 芸、杨永哲、杨生炯 彭党聪、张海涵、袁林江 于莉芳、王旭东、郭新超 朱陆莉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1 | “理工互促、重视创新”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理科专业建设与实践 | 吴蔓莉、王晓昌、张崇淼 石 辉、杜红霞、刘立忠 杨 毅、祝 颖、蒋 欣 朱陆莉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2 | 提高《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措施研究 | 徐金兰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3 | 环境类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改革与实践 | 陈兴都、刘永军、陈胜男 苏含笑、杨成建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4 | 环境类专业创新实验实践 | 葛碧洲、张 军、苏含笑 郭新超、吴蔓莉、刘立忠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5 | 行业需求引领、创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安桂、樊越胜、郑庆红 王登甲、尹海国、孟令嫒 |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
26 | 向西再启程、高原边疆零碳宜居建设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艳峰、王登甲、王莹莹 陈景衡、靳亦冰、刘 衍 罗 西、宋 聪、陈耀文 周 勇 |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
27 |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提升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 肖国庆、段 锋、宋学锋 李 辉、马爱琼、张 颖 任 耘、徐品晶、史 琛 杨 源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8 | 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 马爱琼、任 耘、高云琴 肖国庆、任金翠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9 | 工程管理专业省级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刘晓君、王成军、郭振宇 朱记伟、杜 强、史玉芳 刘天利、高志坚、王碧剑 宁文泽 |
西建大管理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
30 | 主动面向、科教融合、双轮驱动——工程管理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引领的探索实践 | 兰 峰、刘晓君、高志坚 刘天利、宁文泽、李玲燕 宋金昭、刘 华、李 芊 张涑贤 |
管理学院 |
31 | 任务驱动式计算机技术基础与与实践混合教学模式践行 | 李迎峰、张新生、骆正山 张 星、苏 佳、王小完 高志坚、王明虎 |
管理学院 |
32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策略——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例 | 滕维淑、史丽晨、寇雪芹 徐英鸽、王晓燕、杨 前 |
机电工程学院 |
33 | 面向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王庆娟、王 文、罗 雷 、朱晓雅 |
冶金工程学院 |
34 | 新时代省属高校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与实践 | 顾 欣、张 颉、赵 莎 张雨明、杨晓寒、孙正清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35 | 创新实践为引领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蔺宝钢、吕小辉、王小宁 赵 锋、姜 涛、汤雅莉 岳士俊、王永亮 |
艺术学院 |
36 | 多维度融合、全过程贯通的设计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王葆华、张鸽娟、张 斌 黄 缨、蔺宝钢、王 琼 赵 锋、王璐艳、刘晓军 徐 娅 |
艺术学院 |
37 | 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与探索 | 王 汀、赵 锋、陈金亮 姚 恒 |
艺术学院 |
38 | 创建基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和课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 邵珠山、王旭东、刘 超 刘 勇、鲁 萍、杨 威 赵 珺、穆春娟、董俊哲 郝劲波 |
理学院 |
39 | 内涵筑基 应用筑能 思政筑观 融创筑新工科数学的重塑与实践 | 苏变萍、陈清江、宫春梅 陈东立、魏宗田、田 丹 穆春娟、张俊敏、杨 威 刘 勇 |
理学院 |
40 | 新工科视域下物理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郝劲波、李 隆、张琳丽、张欣会、王良甚、种 波、陈长城、王占民、梁 良 | 理学院 |
41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英语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杨延龙、师 琳、孙家广 达 芸、樊 瑛、张 沛 薛贝贝、刘鹏康、裴 蕾 齐翊如 |
文学院 |
42 | 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樊 瑛、师 琳、陈 娜 孙家广、李 娟、田大为 关海丽 |
文学院 |
43 | 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 孙武军、卢 哲、赵红妹 王 玫、张 华 |
文学院 华清学院 |
44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 | 秦艳萍、张晓红、张 曦 | 文学院 |
45 |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 韩 蕊、冯 阳 | 文学院 |
46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优化研究 | 陈 楠、张 曦、梁 浩 | 文学院 |
47 | 课堂-网络-书院-基地“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李仙娥、张宏程、王 萍 张志昌、李娟娟、孙宏哲 刘 祎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团委
|
48 | 课赛融合,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三维一体的双创赛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与实践 | 周郴保、何廷树、张爱辉 郑成华、张 静、段燕华 王亮亮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
49 | 地方高水平大学新建本科院系“双强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卜显忠、郭进平、王 森 | 资源工程学院 |
50 | 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系列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 钟兴润、李 华、赵江平 景亚杰、益 朋 |
资源工程学院 |
51 | 文化产业管理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及系列教材建设 | 赵尔奎、金青梅、宋 琪 朱 瑾 |
公共管理学院 |
52 | 以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 钒、孙林霞、袁 丹 王益君、苏 婕 |
公共管理学院 |
53 |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周元臻、付义乐、董社英 王 耀、陈双莉、钟吕玲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54 | 创新模式下大学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 陈双莉、付义乐、钟吕玲 王康康、陈利君、戈 蔓 姚亚红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55 | “精神引领,多维融合,育人为本”——高校深化体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 由文华、衡 阳、张 洁 尉庆国、于南得、邱 宁 |
体育学院 |
56 | 服务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运动竞赛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 崔秀云、郑雪玲、何 立 于南得、葛 文 |
体育学院 |
57 |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安德学院为例 | 熊仲明、赵 蕾、门进杰 闫秀英、高志坚、叶 娜 刘言正、王军良、孙灵通 施昕强 |
安德学院 |
58 | 讲好中国故事、培养知华人才——基于IEO模型的来华留学国情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 吴 宇、张 莉、张 敏 袁 媛、李珂胤、贺 岩 |
国际教育学院 |
59 | 基于“慧鱼”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 聂阳文、郭瑞峰、史丽晨 闫 浩、胡 星、闫 磊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60 | “互联网+”背景下电工电子实验“线上+虚拟仿真+线下”混合实践教学 | 杨 婷、彭莉峻、郭瑞峰 杨 蕊、郭海燕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61 | 虚实结合的开放式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实践 | 杨 蕊、杨 婷、彭莉峻 郭瑞峰、郭海燕 |
工程综合实训中心 |
62 | 以“三全育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 王 凯、申 健、张 文 陈 红、张振龙、裴喜永 范鹏飞 |
学生处 |
63 | 工科高校“四维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黄廷林、肖国庆、尹洪峰
赵会朋、申 健、叶 飞
钟炜辉、韩 芸、张 宇 肖 楠 |
教务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学生处 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